杭州市天文学会

科普讲师团系列讲座第一期顺利举行

发表时间:2023-09-04 21:00作者:科普工作委员会
正值农历“七月流火”之时,在一个凉爽的周末,我们迎来了杭州市天文学会天文科普讲师团的第一期系列公开讲座。本次活动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杭州市天文学会主办,蚂蚁集团-天文科普团与星宇客协办。

图片

本次讲座邀请到了之江实验室计算天文团队高级研究专家全冬晖老师、高级研究专员陈昊老师、蒋雪健老师;蚂蚁集团员工公益负责人郭静老师;杭州市闻涛小学科学正高级教师钱军红老师;杭州绿城育华小学科学副高级教师庞利老师到达讲座现场参与并指导。

图片

同时本次讲座还有幸邀请到了杭州市星洲小学科学教研组组长方瑾老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教授《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执行总编、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苟利军老师;中科院新疆天文台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新疆天文学会秘书长、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宋华刚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高级实验师、《中小学天文实验汇编》主编张文昭老师;北京天文馆研究员(原北京天文馆馆长)、《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朱进老师线上参会并指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次讲座分为两节,主题分别是李越老师的《不一样的星星——彗星与梅西耶天体》与欧敏老师的《趣谈古天文和人文》。
C/2023 A3这个编号代表着什么?李越老师一登场就抛出了一个特别的问题。他从恒星与行星等常见的星星开始讲起,随后引入到了今天要介绍的主角——彗星。彗星是一类行走于太空中的一般裹挟着岩石、冰层等物质的天体,一般有着“脏雪球”的形象外号。随后李老师又详细介绍了彗星的结构,以及它漂亮尾巴的形成原因。原来在太空中吹出彗星长长尾巴的不是常规的风——宇宙里没有空气——而是太阳吹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也就是说彗尾并不总是被甩在彗星运动方向的后面,而是始终背离太阳方向。

图片

虽然平常我们不怎么关注,但其实肉眼可见的彗星每几年都会出现,而肉眼不可见的彗星更是多得超乎我们想象,李越老师介绍道。而为了方便分类这些彗星,天文学家们根据它们的轨道参数与是否回归、以及它们各自的发现日期等,为它们赋予了独特的编号。而如果你哪天首次发现一颗新的彗星的话,更是可以将自己的名字加在编号后面,留名千古(前提是这颗彗星活的够长)哦!对彗星的搜索还引出了另一段有趣的天文学往事。著名的彗星猎人梅西耶在搜寻彗星的时候找到了一系列容易与彗星混淆的模糊天体,包括星团、星云、星系等。他将它们编纂成了一个列表来方便认出它们,防止再次弄错。而这个列表也成为了最早最有名的深空天体列表之一——梅西耶星表,而他所不想见到的这些天体反而成为了后来人们观测与拍摄的热门目标,真的是太有意思了。
李越老师的分享结束后,欧敏老师登场了。她一上来抛出了更多问题:你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吗?古代对天空最多疑问的人是谁?“天子”是谁?“天子”和“天文”有关系吗?古代的天文学家为什么这么喜欢“观测”太阳?接下来她分享了两个故事,盘古分天地与杞人忧天。盘古开天辟地后,“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原来天的高度地的厚度竟然是一道小学数学题,这下在座的各位观众可不再不知天高地厚了。

图片

随后欧敏老师又谈到了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没想到天文观测在古代是皇家的特权,私人制造大型观测仪器和擅自观天是要被视为谋逆的大罪。如此说来,在座的资深天文爱好者如果穿越回去可千万不要试图显摆自己的专业哦。那么古代的观测仪器都有哪些呢?欧敏老师用《三国演义》电视剧里立剑观影长为例子,带出了古代最早的天文观测工具之二,圭表与日晷。它们分别能在一年和一天的尺度上,较为精确的告诉当时的人们现在所处的节气,和当前处于一天中的哪个时辰。毕竟,节气的时间对于农耕社会来说,可的的确确是关乎万千百姓衣食的。
讲座的最后是互动环节,小朋友们提出了自己疑惑的问题,而嘉宾们也提出了自己对本次讲座的感想。感谢蚂蚁集团-天文科普团和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协助,让本次讲座顺利举行。也感谢各位嘉宾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我们相信,以后的讲座一定会越来越精彩,为公众带来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启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编辑:牟新翔(海獭)

审核:郝兴(圆木)、叶君(楚楚)

摄影:牟新翔(海獭)、彭程璐(雪兔)、华哲怡

直播:鲍捷、田宏堞、董庄勇(天下建筑)、满江月

其他工作人员:陈嵩(BG4AHZ)、孟伟(量子),张淑雅(白掌)、陈莹莹(阿歪)、何萍(凡晴)、王荣荣(达儿)、李菲